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纳米农药在有害生物防治中的应用
王东, 裴洲洋, 王杰, 魏凌, 张晓, 王永明, 辛正
摘要192)      PDF (936KB)(576)   
随着纳米技术在交叉学科领域的不断发展和深化,该技术在有害生物防治领域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为农药减施增效、绿色防控奠定了基础。该文综述了纳米农药在有害生物防治中的施药方法、作用方式及应用优势,展望了该技术在未来有害生物防治领域的发展趋势,同时也指出了纳米农药研究中的不足之处,为利用新兴纳米技术高效、绿色防治有害生物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2022, 33 (3): 442-445.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2.03.025
0.05%氟虫腈杀蟑胶饵对德国小蠊成若虫继发传递毒性研究
王东, 张晓, 刘慧媛, 王永明, 辛正
摘要427)      PDF (478KB)(1236)   

目的 研究0.05%氟虫腈杀蟑胶饵对德国小蠊成虫和若虫的继发传递毒性。方法 首次毒杀实验采用移液枪头内腔放置给药的方式;继发毒杀实验均使用上次毒杀实验虫尸饲喂的方式进行。结果 0.05%氟虫腈杀蟑胶饵对德国小蠊成虫前4次继发毒杀的死亡率均可达100%,第5次继发毒杀的死亡率最高达78.3%;而对若虫仅进行2次毒杀的死亡率可达100%,第3次和第4次继发毒杀的死亡率分别为48.3%和15.0%,对成虫的继发毒杀效果明显优于若虫。结论 0.05%氟虫腈对德国小蠊具有良好的多次继发传递毒性。

2017, 28 (2): 157-159.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17.02.015
德国小蠊对美洲大蠊取食过的饵料摄食行为研究
张晓, 王永明, 王东, 辛正
摘要338)      PDF (1059KB)(1124)   

目的 研究美洲大蠊取食过的饲料对德国小蠊摄食行为的影响,从食源方面探讨德国小蠊逐步取代美洲大蠊的原因。方法 采用单一摄食法、形状选择摄食法和Y型嗅觉仪实验方法,观察德国小蠊的摄食情况。结果 单一摄食实验第2~12天,德国小蠊对美洲大蠊取食过的饲料(饵料B)摄食量是新鲜饲料(饵料A)的33.48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第14~26天,德国小蠊对两种饵料的摄食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第28~36天,德国小蠊对饵料A的摄食量是饵料B的3.02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Y型嗅觉仪实验结果显示德国小蠊对饵料B的摄食量呈正趋向性。饵料形状对德国小蠊的摄食量无影响(P>0.05)。结论 德国小蠊对美洲大蠊摄食食源的高度适应性,增加了德国小蠊的生存机会。

2016, 27 (6): 570-572.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16.06.011
家鼠防制中的环境治理措施
张晓, 王东, 王永明, 辛正
摘要295)      PDF (358KB)(888)   

鼠害威胁人类的健康和生活。物理和化学方法灭鼠可快速降低鼠密度和种群数量,但将鼠密度维持在较低水平是一项长期持续的工作。环境治理措施即环境处理和改造、建设防鼠设施等,以消除或减少害鼠食源、隐蔽和栖息场所,是一种安全、长效、环保和经济的灭鼠方法。目前,环境治理措施已在灭鼠工作中取得显著成效。

2016, 27 (4): 413-415.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16.04.028
济南市蜱分布及带病毒状况调查
辛正, 王东, 杨国樑, 王永明, 彭文广, 李羡亭, 齐梅, 王蕾, 李殿香
摘要274)      PDF (602KB)(773)   

目的 调查济南市丘陵地区蜱的种类、宿主、分布及其带病毒情况。方法 采用宿主体表捡拾法采集寄生蜱、人工布旗法采集游离蜱, 并进行分类鉴定和病原体检测。结果 在宿主动物和环境中分别捕获蜱614和108只, 经鉴定均为长角血蜱。其中, 羊体表捕获蜱596只, 占调查宿主动物的97.1%。所有宿主动物中, 羊携带蜱比例最高(53.3%), 带蜱指数最高(6.7只/只或头)。在3组蜱样本中检测到新型布尼亚病毒核酸阳性, 1组蜱样本中检测到立克次体阳性, 4份样本均来自羊群。结论 济南市的优势蜱种为长角血蜱;放养羊群是当地蜱主要宿主动物;部分蜱可能携带新型布尼亚病毒和立克次体。

2015, 26 (2): 179-181.    doi: 10.11853/j.issn.1003.4692.2015.02.018
环境友好型卫生杀虫剂的研究进展
王东, 王永明, 卫春秀, 张震, 辛正
摘要514)      PDF (876KB)(1531)   
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人们的健康意识及环保意识逐渐增强,对卫生杀虫剂的要求越来越高。与此同时,化学合成农药的缺点日益突出,植物源、微生物源和昆虫调节剂渐为今后卫生用药的发展趋势和迫切需要。根据国内外这3类杀虫剂在主要媒介昆虫防治研究中所取得的成果,系统介绍了它们的活性成分、靶标害虫、作用方式及在我国病媒生物防制中已登记用药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提出我国卫生杀虫剂的发展方向。
2012, 23 (5): 485-488.
实验用淡色库蚊、白纹伊蚊适宜取虫时间段的研究
王永明, 王东, 刘慧媛, 彭文广, 辛正
摘要607)      PDF (1136KB)(1100)   
目的 明确实验用淡色库蚊、白纹伊蚊不同性别羽化时间段,确定实验用虫最佳取蚊时间,以提高工作效率,保证药效实验的快速顺利完成。 方法 对2种试虫进行标准化饲养,研究不同羽化时间段雌雄蚊的数量及比例。 结果 淡色库蚊和白纹伊蚊蛹开始羽化后,均在第2、3天达到高峰,且羽化成蚊主要在前4天内完成;在整个羽化过程中,前2天羽化成蚊以雄蚊占绝大多数,之后雌蚊比例逐渐增加;羽化结束,雌雄性比接近1:1。 结论 在驱、灭蚊制剂药效登记实验中,取第3~4天羽化的蚊虫作为实验用蚊备选群体,雌虫比例高,可方便、快捷地满足实验需求。
2012, 23 (5): 455-457.
济南市家蝇26年抗药性动态及防制对策
王永明, 刘慧媛, 王东, 彭文广, 辛正
摘要874)      PDF (890KB)(871)   
目的 了解济南市家蝇26年来抗药性的发展动态,探讨其防制对策。 方法 采用微量点滴法,对不同年份采集的不同地区家蝇进行生物测定,以确定家蝇的抗药性状况及其发展趋势。 结果 1982年济南市区及周边地区家蝇对常用菊酯类药剂均处于敏感阶段,26年后对菊酯类药剂敏感性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2008年,济南市家蝇对溴氰菊酯的抗性为75.00~211.67倍,对高效氯氰菊酯的抗性为25.52~116.21倍,均已达到中、高度抗性。 结论 济南市区及周边地区的家蝇对菊酯类药剂已产生不同程度的抗性,各县(市、区)应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制定防制对策。
2012, 23 (3): 218-220.
合成无定型二氧化硅杀灭鸡皮刺螨试验研究
王永明, 辛正, 刘慧媛, 王东, 张洪杰
摘要632)      PDF (882KB)(1044)   

目的 试验验证合成无定型二氧化硅对鸡皮刺螨的杀灭效果及应用的可行性。方法 参照GB/T 13917.1-2009滞留喷洒剂的强迫接触法。结果 3%合成无定型二氧化硅喷射剂,按6 g a.i/m2用量,涂布于3种板面,对于鸡皮刺螨,在水泥板面24 h杀灭率100%,45 d观察期内效果未下降;硅酸盐玻璃面24 h杀灭率即为100%,醇酸清漆木板面48 h杀灭率100%。结论 合成无定型二氧化硅对鸡皮刺螨具有良好的杀灭效果。

2011, 22 (5): 497-499.
试验用白纹伊蚊室内标准养殖技术研究
辛正, 朱春雨, 李梅, 王永明, 王东, 刘慧媛, 张洪杰, 蔡松武
摘要1049)      PDF (926KB)(1307)   

目的 规范试验用白纹伊蚊的标准化养殖方法,从而获得品质一致的标准化试虫,为驱、灭蚊药物登记试验提供科学、可靠的试验素材,保证登记试验的生物测定效果质量,为科学合理评价驱、灭蚊药物提供技术保证。方法 通过规范白纹伊蚊的养殖条件、饲料质量、饲养技术,以羽化后第3 天雌性成蚊体重为评价指标,验证3批次及多区域养殖技术的可靠性。结果 标准化养殖3批次白纹伊蚊平均体重测定结果表明,3种幼虫养殖配方均可成功养殖出合格的白纹伊蚊,且重复性好,最低质量组相对偏差为8.28%;不同实验室标准化养殖白纹伊蚊平均体重指标测定结果表明,3种配方在不同地区均适用,最低质量组相对偏差为7.69%。结论 使用该养殖技术,不同地区均可成功养殖出供药物效果测定试验用均一体重的白纹伊蚊,且重复性好。

2011, 22 (3): 209-211.
吡虫啉杀蚁饵剂杀灭小黄家蚁效果及试验方法研究
辛正,王永明,刘慧媛,王东
摘要1225)      PDF (1102KB)(1261)   

目的 研究蚂蚁饵剂的试验方法,并观察吡虫啉杀蚁饵剂杀灭小黄家蚁的效果。方法 实验室、模拟现场和现场试验。结果 0.03%吡虫啉杀蚁饵剂对小黄家蚁的LT50为21.10 h,7 d死亡率100%;模拟现场4只蚁后第5天全部死亡,工蚁第6天死亡率100%;现场试验第14天小黄家蚁密度下降率为98.42%。结论 采用的室内及模拟现场小黄家蚁为试虫的蚂蚁饵剂试验方法可行;0.03%吡虫啉杀蚁饵剂杀灭小黄家蚁控制居家蚁害效果良好。

2010, 21 (5): 443-444.
双硫磷颗粒剂现场控制蚊幼试验评价方法的研究
辛正; 刘慧媛; 王永明; 张洪杰; 彭文广
摘要1056)     
目的研究灭蚊幼剂获证登记和现场评价方法。方法外环境孳生地采集幼虫和人为孳生地诱卵孳生幼虫的现场试验方法。结果现场试验用药为1%双硫磷颗粒剂;孳生地采集幼虫试验方法,4周内相关密度指数(RPI)<5,控制效果良好,且蚊虫在试验场所能形成种群;人为创建孳生地中的轮胎法4周内RPI<5,水泥池法3周内RPI<10。结论2种试验方法均可作为速效灭蚊剂的现场效果评价或获证登记评价的试验方法。
2009, 21 (3): 189-190.
双硫磷颗粒剂现场控制蚊幼试验评价方法的研究
辛正1,刘慧媛1,王永明1,张洪杰2,彭文广1
摘要1089)      PDF (268KB)(1046)   

【摘要】 目的 研究灭蚊幼剂获证登记和现场评价方法。方法 外环境孳生地采集幼虫和人为孳生地诱卵孳生幼虫的现场试验方法。结果 现场试验用药为1%双硫磷颗粒剂;孳生地采集幼虫试验方法, 4周内相关密度指数(RPI)<5, 控制效果良好,  且蚊虫在试验场所能形成种群;  人为创建孳生地中的轮胎法4周内 RPI<5, 水泥池法3周内 RPI<10。结论 2种试验方法均可作为速效灭蚊剂的现场效果评价或获证登记评价的试验方法。

2009, 20 (3): 189-190.
加强领导、科学除害 巩固病媒生物防制成果
辛正;王永明;刘慧媛;彭文广
摘要491)      PDF (74KB)(774)   
右旋苯氰菊酯烟雾剂控制蜚蠊危害的调查
王永明;辛正;彭文广;刘慧媛
摘要765)      PDF (59KB)(734)   
目的 观察右旋苯氰菊酯热烟雾剂灭蜚蠊效果。方法 实验室与现场实施观察。结果 在实验室用5 mg a.i/m 3右旋苯氰菊酯热烟雾剂杀灭德国小蠊,240 min击倒率为94.27%,24 h死亡率100%;15 mg a.i/m3120 min蜚蠊击倒率81.22%,24 h死亡率100%;25 mg a.i/m330 min蜚蠊击倒率85.00%,48 h死亡率100%。现场施用30 mg a.i/m 3右旋苯氰菊酯热烟雾剂蜚蠊接触180 min,5 d后密度下降率>95%。结论 右旋苯氰菊酯热烟雾剂灭蜚蠊效果良好。
城市生活垃圾不同贮纳方式蝇幼虫滋生调查
辛正;王永明;胡光春;刘慧媛
摘要838)      PDF (82KB)(630)   
目的:调查城市生活垃圾不同贮纳方式蝇幼虫滋生情况。方法:现场调查。结果:调查2175点次,采集幼虫4104只,经鉴定有4种,家蝇占88.3%,丝光绿蝇占10.7%;蝇幼虫滋生频率单位垃圾箱>立体垃圾箱>垃圾桶和垃圾堆;7~8月滋生频率高于5~6月,5~6月高于3~4月和9~10月;以边角残余垃圾滋生频率最高,为52.13%;其次为垃圾箱顶层、底层垃圾及箱体周边土壤,集中收集点的垃圾箱滋生频率及密度最低。结论:垃圾箱边角残余垃圾及单位垃圾箱是蝇幼虫重要的滋生源,垃圾袋装化集中转运,是目前控制蝇幼虫滋生行之有效的措施。
以文化防制为主的综合防制北方农村居民区家鼠的实验研究
辛正1;王永明1;李明君1;谢忠元1;张伟2;刘起勇3;李振萍2;胡传刚4
摘要1280)      PDF (90KB)(618)   
目的:探讨以文化防制为主的综合防制北方农村居民区家鼠的措施。方法:比较以文化防制为主的综合防制与单一药物防制家鼠的效果。结果:试验村鼠密度一直控制在较低水平,自1997年10月至1999年12月均控制在国家标准(3%)之下;药物对照村在投药后1~2个月鼠密度可维持在国家标准之内,之后均超过国家标准;空白对照村鼠密度第2个月起超过3%,6个月后一直在16%左右。结论:在北方农村采用教育群众自己动手改变环境,改掉不良卫生习惯,用防治结合的方式,可达到长期控制鼠害的目的。
防虫灭鼠毒饵的试验研究
辛正; 王永明; 刘慧媛
摘要1131)      PDF (88KB)(636)   
目的:解决灭鼠毒饵久藏后被储粮害虫侵袭问题。方法:用溴氰菊酯杀虫剂配制防虫毒饵,进行防虫效果、适口性和现场灭鼠效果试验。结果:1ppm、2ppm溴氰菊酯对基饵在12个月内的保护率均为100%。实验室内大白鼠对1ppm、2ppm溴氰菊酯玉米和小麦混合基饵的摄食系数分别为0.93和0.80,且对鼠无毒;现场(食品行业和居民区)试验1ppm溴氰菊酯基饵摄食系数在0.96以上。现场应用5/万敌鼠钠盐普通毒饵与防虫毒饵,灭鼠率分别为91.29%、88.69%。经统计学检验,两者差异不显著。结论:所试毒饵防虫效果颇佳,鼠的摄食率高,不影响药物灭鼠效果,值得深入研究。

基于纳米技术的有害生物防治应用进展

王东, 裴洲洋, 王杰, 魏凌, 张晓, 王永明, 辛正